2022-09-16 10:36:02
01
上海市内,终于解封了!
终于啊终于!!!
喜大普奔,热泪盈眶。
接下来,
魔都重启。
上海复兴。
被暂停的城市,将一键复苏,重新步入正轨。
理所当然,上海滩人人雀跃。
繁华归来,秩序恢复,谁能不激动。
阳台上,大妈们笑容满面。
街道上,围困大家多日的围墙,也逐渐拆除。
挡板,拆了。
隔离栏,卸掉了。
标语,取掉了。
门,开了。
面对重新获得的自由,不兴奋是不可能的。
有人街头暴走。
“我自由了,我自由了!”
有人骑着单车,满城狂奔。
有人去超市扫荡。
哪怕只买到一根冰糕,也开心到爆。
有人几十天后第一次走出小区,踢腿蹬足,似乎想确认,自己已站在了坚实的大地上。
孩子们急不可耐地滑板。
婴儿终于可以蹒跚学步。
有人迫不及待开车出去,看一遍熟悉的上海。
原地重游,
却如久别重逢。
处处是新鲜,处处是激动。
有人热泪盈眶。
有人五味杂陈。
有人点鞭炮,放烟花。
烟花绽放,火花如星,映照夜空。
在喜庆的烟火声音中,五月尽,六月来,病毒去,噩梦散,新的生活开始了。
这一幕幕,令人唏嘘,也让人泪目。
02
疫情之于上海,如同一个昏昧压抑的长梦。好在,上海的天,重新亮了。
门外,已是新天新地。
光照大地。
风过黄浦江。
万物欣欣然重新张开眼。
公共交通,恢复昔日模样。
车水马龙,重新来到上海人的生活中。
红尘烟火,再度升起。
星巴克开门了。
买到的第一杯拿铁,
喝的哪是咖啡啊,明明是自由和激动。
麦当劳,开业了。
必胜客的披萨,重新冒出浓香。
超市的货品,重新堆得琳琅满目。
小吃店的粽子,煮出满室粽香,早早营造出端午的节庆味儿。
奶茶店开业,送出杯杯甜美。
人间烟火味,最暖凡人心。
柴米油盐,
至真至暖。
当味蕾醒来,日子就有了盼头,往后也有了希望。
而希望来临时,上海人始终都记得:体面。
如何体面?
先去理个发。
托尼老师,showtime!
理发店生意太好,排队太长。
没事儿,路边也成。
走几步,就在某个绿荫处,看见一个托尼。
因几个月没生意,理发师宅在家里,多学了一门手艺:
按摩。
洗剪吹按摩之后,个个大变样。
理发前,这是谁?
理发后?嗯,上海人。
多好!
这些寻常、真实而琐碎的小欢愉,就是人间小确幸。
从前,我们以为,车水马龙是浮躁。
如今才知道,不是的,那象征国泰民安。
从前,我们以为,人山人海是压力山大。
如今才明白,那是盛世繁华。
两个多月了。
浦江两岸,
重现摩登欢娱,
花满堵,酒满瓯,软红十丈外滩烟。
上海依然,如你所愿。
03
为了这一天,上海等了太久。
从愚人节到儿童节,这几十个日夜,发生了太多太多事。以至于重新提起,都是长叹息。
在这举城同祝的时候,许多人说,不要忘记那些沉默的人。
因为他们中,有人再也等不到了。
从来都是如此的——
一城停,万人忧。
一城恙,万民苦。
太多人在这场疫情中,遭受了或多或少的创伤。
这些故事说起来,句句是伤,事事皆痛。
请原谅我不能多说,
一说就封号。
总之,有人黯然离开,不再回头。
有人永远留在了昨天。
有人与伴侣阴阳两隔。
有人见不到父母最后一面,隔着几千公里,痛彻心扉。
有人失业。
有人破产。
有人夜宿街头。
有人住在电话亭。
有人看穿枕边人。
老人遭遇生存困境。
有的父亲得不到救治。
有人抑郁。
有人成为历史。
有人成为一生的疼。
有人的车子长草。
有人的汽车几乎报废。
有人困在路上。
有人不再想说话。
有人挣扎着出发......
这两个多月,魔幻艰难。
每一个熬下来的人,都谈何容易。
81年前,张爱玲在上海《西风》上写下,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,上面爬满了虱子。
81年后,上海大疫来袭。生命的袍上,爬满的,何止是虱子。
还有内忧外疾,
左困右堵,
前难后苦。
历史的车轮,不会停下,它隆隆地向前,无休无止。
关于这一段往事,随着解封来袭,很快也会被时间的尘埃覆盖,遗落入时间的荒野。
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,这些人与事会慢慢消失。
如同一个泪渍。
在上海的烈日下,由深转浅,慢慢晒干。什么也没留下。
但我依然希望,当大家走过时,不要忘记,那上面曾有泪水滑过.......
千古繁华梦,
一觉人事非。
但人间太多事,不是你我能改变,
也不是你我敢置喙。
我只想说,上海重启,复工复产,一切都已重新开始。
在这历史性的节点上,可以回头看,不要往回走。记得往事,带着伤口,继续负重前行。
前方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
前方,疫除病祛,满城无恙,秩序井然,全城百姓不再受苦。
记得《喜剧之王》里,有一个场景:
张柏芝说:“看,前面漆黑一片,什么也看不到。”
周星驰说:“也不是,天亮后便会很美的。”
现在,它已经亮起来了。
END